add web server chapter in multi thread section

pull/1163/head
sunface 2 years ago
parent 1bed5a4ec4
commit b8b0714580

@ -106,7 +106,7 @@
- [线程同步锁、Condvar 和信号量](advance/concurrency-with-threads/sync1.md)
- [线程同步Atomic 原子操作与内存顺序](advance/concurrency-with-threads/sync2.md)
- [基于 Send 和 Sync 的线程安全](advance/concurrency-with-threads/send-sync.md)
- [实践应用:多线程 Web 服务器 todo](advance/concurrency-with-threads/web-server.md)
- [实践应用:多线程 Web 服务器](advance/concurrency-with-threads/web-server.md)
- [全局变量](advance/global-variable.md)
- [错误处理](advance/errors.md)
- [Unsafe Rust](advance/unsafe/intro.md)

@ -1 +1,147 @@
# 实践应用多线程Web服务器 todo
# 实践应用多线程Web服务器
一般来说,现代化的 web 服务器往往都基于更加轻量级的协程或 async/await 等模式实现,但是基于本章的内容,我们还是采取较为传统的多线程的方式来实现,即:一个请求连接分配一个线程去独立处理,当然还有升级版的线程池。
在本章中你将了解:
1. 学习一点 TCP 和 HTTP
2. 在套接字 socket 上监听进入的 TCP 连接
3. 解析 HTTP 请求
4. 创建合适的 HTTP 应答
5. 使用线程池来提升 web 服务器的吞吐量
> 本章的实现方法并不是在 Rust 中实现 Web 服务器的最佳方法,后续章节的 async/await 会更加适合!
## 构建单线程 Web 服务器
在开始之前先来简单回顾下构建所需的网络协议: HTTP 和 TCP。这两种协议都是请求-应答模式的网络协议,意味着在客户端发起请求后,服务器会监听并处理进入的请求,最后给予应答,至于这个过程怎么进行,取决于具体的协议定义。
与 HTTP 有所不同, TCP 是一个底层协议,它仅描述客户端传递了信息给服务器,至于这个信息长什么样,怎么解析处理,则不在该协议的职责范畴内。
而 HTTP 协议是更高层的通信协议,一般来说都基于 TCP 来构建 (HTTP/3 是基于 UDP 构建的协议),更高层的协议也意味着它会对传输的信息进行解析处理。
更加深入的学习网络协议并不属于本书的范畴,因此让我们从如何读取 TCP 传输的字节流开始吧。
### 监听 TCP 连接
先来创建一个全新的项目:
```shell
$ cargo new hello
Created binary (application) `hello` project
$ cd hello
```
接下来,使用 `std::net` 模块监听进入的请求连接IP和端口是 `127.0.0.1:7878`
```rust
use std::net::TcpListener;
fn main() {
// 监听地址: 127.0.0.1:7878
let listener = TcpListener::bind("127.0.0.1:7878").unwrap();
for stream in listener.incoming() {
let stream = stream.unwrap();
println!("Connection established!");
}
}
```
选择 `7878` 端口的原因是,`80` 和 `8080` 往往都被 HTTP 服务器霸占,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跟已经监听的端口不冲突的。
`bind` 非常类似 `new` ,它返回一个 `TcpListener` 实例,只不过我们一般都说 "绑定到某个端口",因此 `bind` 这个名称会更合适。
`unwrap` 的使用是因为 `bind` 返回 `Result<T,E>`,毕竟监听是有可能报错的,例如:如果要监听 `80` 端口往往需要管理员权限;监听了同样的端口,等等。
`incoming` 会返回一个迭代器,它每一次迭代都会返回一个新的连接 `steam`(客户端发起web服务器监听接收),因此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 `steam` 中读取数据,然后返回处理后的结果。
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,代码中对 `stream` 还进行了一次 `unwrap` 处理,原因在于我们并不是在迭代一个一个连接,而是在迭代处理一个一个请求建立连接的尝试,而这种尝试可能会失败!例如,操作系统的最大连接数限制。
现在,启动服务器,然后在你的浏览器中,访问地址 `127.0.0.1:7878`,这时应该会看到一条错误信息,类似: "Connection reset",毕竟我们的服务器目前只是接收了连接,并没有回复任何数据。
```shell
$ cargo run
Running `target/debug/hello`
Connection established!
Connection established!
Connection established!
```
无论浏览器怎么摆烂我们的服务器还是成功打出了信息TCP 连接已经成功建立。
可能大家会疑问,为啥在浏览器访问一次,可能会在终端打印出多次请求建立的信息,难道不是应该一一对应吗?原因在于当 `stream` 超出作用域时,回触发 `drop` 的扫尾工作,其中包含了关闭连接。但是,浏览器可能会存在自动重试的情况,因此还会重新建立连接,最终打印了多次。
由于 `listener.incoming` 会在当前阻塞式监听,也就是 `main` 线程会被阻塞,我们最后需要通过 `ctrl + c` 来结束程序进程。
### 读取请求
连接建立后,就可以开始读取客户端传来的数据:
```rust
use std::{
io::{prelude::*, BufReader},
net::{TcpListener, TcpStream},
};
fn main() {
let listener = TcpListener::bind("127.0.0.1:7878").unwrap();
for stream in listener.incoming() {
let stream = stream.unwrap();
handle_connection(stream);
}
}
fn handle_connection(mut stream: TcpStream) {
let buf_reader = BufReader::new(&mut stream);
let http_request: Vec<_> = buf_reader
.lines()
.map(|result| result.unwrap())
.take_while(|line| !line.is_empty())
.collect();
println!("Request: {:#?}", http_request);
}
```
这段代码有几点值得注意:
- 引入 `std::io::prelude``std::io::BufReader` 是引入相应的特征和类型,帮助我们读取和写入数据
- `BufReader` 可以实现缓冲区读取,底层其实是基于 `std::io::Read` 实现
- 可以使用 `lines` 方法来获取一个迭代器,可以对传输的内容流进行按行迭代读取,要使用该方法,必须先引入 `std::io::BufRead`
- 最后使用 `collecto` 消费掉迭代器,最终客户端发来的请求数据被存到 `http_request` 这个动态数组中
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,该如何判断客户端发来的 HTTP 数据是否读取完成,答案就在于客户端会在请求数据的结尾附上两个换行符,当我们检测到某一行字符串为空时,就意味着请求数据已经传输完毕,可以 `collect` 了。
来运行下试试:
```shell
$ cargo run
Compiling hello v0.1.0 (file:///projects/hello)
Finished dev [unoptimized + debuginfo] target(s) in 0.42s
Running `target/debug/hello`
Request: [
"GET / HTTP/1.1",
"Host: 127.0.0.1:7878",
"User-Agent: Mozilla/5.0 (Macintosh; Intel Mac OS X 10.15; rv:99.0) Gecko/20100101 Firefox/99.0",
"Accept: text/html,application/xhtml+xml,application/xml;q=0.9,image/avif,image/webp,*/*;q=0.8",
"Accept-Language: en-US,en;q=0.5",
"Accept-Encoding: gzip, deflate, br",
"DNT: 1",
"Connection: keep-alive",
"Upgrade-Insecure-Requests: 1",
"Sec-Fetch-Dest: document",
"Sec-Fetch-Mode: navigate",
"Sec-Fetch-Site: none",
"Sec-Fetch-User: ?1",
"Cache-Control: max-age=0",
]
```
呦,还挺长的,是不是长得很像我们以前见过的 HTTP 请求 JSON来简单分析下。
### HTTP 请求长啥样

Loading…
Cancel
Save